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有源植入性和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无菌和非无菌状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但不适用于组织工程植入々物中生物技术组成部分和除齿科种植体外的其它齿科植入物。

第三条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

作为质量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ㄨ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ㄨ兼任。

第五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以下职责:

1.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3.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4.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

5.指定人员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贯彻和执行。

第六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需求,提高企业员♀工满足法规和顾客要求的意识。

第三章  资源管理

第七条 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掌握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Ψ(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在其生产、质量管理中履Ψ行职责。

第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其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经验,并◤对从事该岗位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未满足规定要求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要求。医疗器械生≡产操作及质量检验人员,应∴当经相应技术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从事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制造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人员、维修人员)均应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卫生学、微生物学等)和安全@ 防护培训。

第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条 若工作环境条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以监视和控制工作环境条件。

第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周围环境及运输等不应对生产造成污染。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合理,不得对生产区有不良影响。厂址应当远╲离有污染的空气和水质等污染源的区〗域。

第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出产品生产中须避免污染、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相同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要合理。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洁净室(区)级别设置原∩则见附录,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工作环境设置应以对产品质量不产生不利影响为原则〒。

第十三条   洁净室(区)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的生ㄨ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 相交叉污染。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当与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当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第十四条   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门、窗及安全门应⌒ 当密闭。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清洗和消毒。

第十五条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均应经过净化处理。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气体,其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应当进行验证和控制,以适应所生产产品的要求。

第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的卫生管理文件,按照规☆定对洁净室(区)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并做好记录。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不得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消毒剂品种应当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第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洁净室(区)进行■定期检(监)测,并对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否影响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监)测和验证,检(监)测结果应当记录存档。

第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应当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第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规定。洁净工作服和无菌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工作服和帽子应能有』效地遮盖内衣、毛发。

第二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对人员的清洁的要求,并形成@ 文件。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洁净室(区)工作人员卫生守则。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净化,并穿戴洁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直接用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第二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区。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艺用水的管理文件,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ω 当满足产品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第二十三条  对无菌或使用中活性物质或灭活物质的污染起重要作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以限制产品的污染并为所有实施的操作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这类产品的生产和包装都应在有要求的、可控的环境下进■行。

对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如果通过确认的产品清〇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卐持一致的控制卐水平,生产企业需建立一∞个受控的环境来包含该确认的清洁和包装过程。

第二十※四条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对其它产品、工作环▲境或人员造成污染,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特殊措施对々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进行控制,其措施应形成文件予以规定。

第四章  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规范中所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质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和规定。

第二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范、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第二☉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以下的文件控制要求:

1.文件发布前应当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

分性,并满足本规范的要求;

2.文件更新或修改时,应当按照规定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批准,并能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确保在工作现场可获得适用版本的文件;

3.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它外来文件得到识

别与控制;

4.生产企业应当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防止不正确使用。

第二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作废的技术文档,并确定其△保存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至少在生产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医疗器械的制造和试验的文件,但不要」少于记录或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保存期限。  

第二十九々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可追溯性的要求。记录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 记录应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防止破损和丢失;

2.企业保存记录的期限应当至少相当于企业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但从企业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

第三十条   生产企业在规定可追溯性所要求的记录时,应当包括可能导◥致医疗器械不满足其规定要求的所有组件、材料和工作环境的记录。

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

第三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设计控制的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

第三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确定设计和开发阶段及各阶段的评审、验证、确认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当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的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

第三十三条  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包括预期用途规█定的功能、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和其他要求。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入记录,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有源植入物性医疗器械的设计与制造应当将与能源的╲使用有关的风险降至最低。特别是与器械的绝缘、漏电@及过热有关的电的使用。

第三十四条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设计输入要求,提供采购、生产和服务的依据、产品特性◇和接收准则。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应当保持设计和开发输出记录。

第三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第三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的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第三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持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设计和开发的确认可采用临床评价和/或性能评@ 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当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适当时,应当对设计和开发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当选用的材∮料、零件或产品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当评价因改动将带来的风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风险,同时应当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第四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其记录应当可追溯。

第六章 采购

第四◣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的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第四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和采购的产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当产品委托生产时,委托方和作为□供方的受托方应满足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有关法规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制定对供方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如采购的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安全性能有关,生产企业必须保持对供方实施控制的所有记◢录,这些记录应足★以证实所采购的产品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第四十三条  采购ω 信息应当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包¤括采购产品类别、规格型号、规范、图样、过程要求、人员资格、质量¤管理体系和验收准则等内容。

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可追溯★性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保持相关的采购信息。

第四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并保持记录。

当检验或验证在供方的现场实施时,生产企业应当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安排和产品放行方法做出规定。

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医疗器械原材料按批进行检验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

第四十五条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所需供体』采购应当严格控制,对供方的资质进行评价,应当向合法和有质量保证的供方采购,与供方签订采购∞协议书,并有详细的ζ采购信息的记录。

第四十六条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当对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动物源性供体进行风Ψ 险分析和管理,对所♀需供体可能感染病毒和传染性病原体进行安全性控制并保存资料,应当制定灭活或去除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ㄨ原体工艺文件,经验证并保留验证报告。

第四十七条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与动物定点供应单位签定长期供应协议,在协议中应载明供体的质量要求,并保存供应单位相关资格证明、动物检疫合格证、动物防疫合格证,执行的检→疫标准等资料。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供体的可追溯性文件和记录。

第四十八条  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对所需供体进行严︾格筛查,应建立供体筛查技术要求,并保存供体病原体及必要的血清学检验报告。

第四♀十九条  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供者志愿捐献书。在志愿捐献书中,应当明确供者所捐献组织的实际用途,并有供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其直系亲属签名确认▓。对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同种异体原材料,生产企业应当保存合作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合法性证明或其伦理委员会的确认文件。

第七章  生产管理

第五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所有生♂产过程。

第五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编制生产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

第五十二条  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对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监视和控制。

第五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使用适▽宜的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工艺装备,并确保其得到控制。

第五十四条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清洁处理或者从产品上去除处理物时,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并实施对医疗器∞械清洁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对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污染的控制,并对灭菌过程进行控制。

第五十五条  洁净室(区)内选用的设备与工艺装备应当具有防尘、防污染措施↙。

第五十六↙条  与物料或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艺装备及管道表面应当无毒、耐腐蚀,不与物料或产品发生化学反应与粘连。

第▆五十七条  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洗剂及在洁净区内通过模具成型后不清洗的零配件所用的脱模剂,都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第五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工位器具的管理文件,所选用的工位器具应能ζ 避免产品在存放和搬运中被污染和损坏。

第五∑十九条  进入洁净室(区)的物品,包括原料和零配件等必须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医疗器械零配件,末道清洁处理应当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区)内进行,末道清洁处理介质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

第六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清场的管理规定,以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并做好『清场记录。

第六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形成的记录。

第六十二条  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六十三条  如果生产过程的结果不能或不易被后续的检验和试验加以验∮证,则应对该过程进行确认。生产企业应当鉴定过程确认的人员的资格。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

如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医疗器械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在初次应用以及软件的任何更改应用前予以㊣ 确认并保持记录。 

第六十四条@   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灭菌过程的控制文@ 件,保持每一灭菌批的灭菌№过程参数记录,灭菌记录应可追溯到医疗器械的每一生产批。

第六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生产记录应当满足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要求,并标明生产数量和入库数量。

第六︽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标识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以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以便识别,防止混用和错用。

第六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只有通过所要求的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第六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确认的〗程序并形成文件。灭菌过程ω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在初次使ω用前进行确认,必要时要再确认,并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第六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可追溯性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唯一性标识和要求的记录。在规定可追溯性要求的记录时,应包括可能导致最终产品不满足其规定要求的所有零、部件和¤工作环境条件的记录。

第七十条   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标记生产企业名称或商标、批代码(批号)或系列号,以保∴证其可追溯性。如果标记会影响产品的预期性能,或因产品体积或物理特性难以清晰标记,上述信息可以使用标签或其它∞方法标示。

第七十一条∞  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的相应法规及标准要求。

第七¤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防护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产品防护的要求,防护应当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企业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及材料的贮存☆条件,并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注册产品标准和包装标识、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第七十三条  以无菌状态提供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其防护密封包装应〇当具有微生物隔离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条件和期限内确保对产品提供有效防护。

以非无菌状态提供的产品应当在规定的清洁条件下进行末道清洗和包装,清洗水◣质至少为纯化水,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或降低微生物污染。其包装应能保持其产品不发生锈蚀、霉变、蜕变等性质变化,并适应由生产企业指定的灭菌方法。  

第七十四◆条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对供体的控制、防护、试验及处理提供有效保障措施。对于涉及到生物安全性的有关病毒和其它可传播物质,生产企业应当采用有效的方法灭活、去除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并对其工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生产企业应记录与※生产有关的所有监测信息。

第七十五※条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物料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处理,不应造成污染。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废弃的动物和人体组织的处理程序和记录。

第七十六条  用于生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操作区和设备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熏蒸和消毒。

第七十七条≡  生产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洁净区和需要消毒的区域,应当选择使用一种以上的消毒方式,并进行检测,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

第七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监视、测量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确定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并配置相应的装置,对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符合下列规定的要求: 

1.应当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识,并保存⊙记录;

2.应当规定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防护要求,防止检验结果失准;

3.当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不符合要求时,应当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的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且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

4.对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应当确认其满足预期要求的能力,必要时再确认;

5.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和→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测室。

第七十九条  生产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应当对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第八十条   生产企∑ 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的程序、条件和放行的批准做出规定,应当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放行的产品应当附有合格证明。

第八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记录检验和试验人员的姓名、职务和检验日期。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试验室,对产品按批进行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特殊项目可验证原材料进厂检验报告,但必须通过论证)。

第八十二条  如需要,企业应当按照生产批或灭菌批进行留样,制定产品留样管理办法,并做好留样观察记录。

第八十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反馈程序并形成文件,对是否已满足顾客要求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得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第】八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和记录要求,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并有效实施本规范的要求。

第八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制定特殊生产」过程确认的监视程序,控制确认的过程参数,以确保规定的要求持续得到满足。

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第八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做出规定并形成文件,如合同、标书、订单或产品信息等,以确保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应当♀重新评审并保持评审记录,修改相关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

第八十七〖条  适用时,生产企业应当确定医疗器械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并形成文件。

当医疗器械安装↘活动由生产企业或其授权代理以外的人员完成时,生产企业应当提供安装和验证的要求的文件,并对安ξ 装和验证活动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应当保留由企业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

第八十八条  生产企业在有服务要求的情况下,应当规定服务活动及其验◥证的要求,并保持所实施服务活动的记录。

第八十九条  生产企业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要求。

第九十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保持销售记录,根据销售记录应当能够追查到每批产品的ζ 售出情况。生产企业应当要求其代理商或经销商保持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便追溯,生产〓企业应当保持货运包装收件人的名字和地址的〗记录。

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

第九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九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第九十三条  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生产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九十□四条   若产品需要返工,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文件,并应当经过∮批准。在批准返工文∴件前应当确定返工对产品的不利影响。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第九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指定部门负◢责调查、接收、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且保持记︼录。

第九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的程序并形成文件,并保持发布和实施的记录。

第九十七条  生产企业应ㄨ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的要求建立不良事件监测程序文件▓,明确不良事件管理人员职责,确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收集方法,明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上报程序和时限。

第九十八条  生产企业应当∮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并建立相关档案。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

第九十九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数据分析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收集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数据,包括反馈、产品质量、市场信息及供方情况。

第一百条  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产品符合性、顾客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第一百零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的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ㄨ,并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第一№百零二条  对于存在隐患的医疗器械应当采取召回等措※施,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一百零三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预防措施的程序并形成文件,以确定并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采取预防不合格发生的措施,并评审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第一百零四条  生产企业若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记录理由。

第一百零五条↓  生产企业应制定对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并形成文件。在获得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时,企业应对其分析研究,了解植入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以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产品安全性。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一百零六条  本实施细则应用的有关术语▲:

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任何通过∏外科或内科手段,拟部分或▓全部插入人体♂,或通过医疗手段介入自然腔口且拟留在体内的有源医疗器械╱。

植入性医疗器械:任何通过外科手段来达到下列目的的医疗器械:

-全部或部分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或

-为替代上表皮或眼表面用的;

并且使其在体内至少存留30天,且只能通过内科或外科的手段取出。

无菌医疗器械:旨在满足无菌要求的医疗器械。

批号:用于识别一批产品的唯一标示符号。

生产批: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工艺条件下连续生产出的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的产品』确定的数量。

灭菌批:在同一灭菌容器内,同一工艺条件下灭菌的具有相同◆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确定的数量。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任何形式的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

无菌:产品上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初包装材料: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

洁净室(区):需要对尘粒及微生物含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作∑ 用均具有减少对该房间(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无菌加工: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产品容器和(或)装置的无菌灌装。该环境的空气供应、材料、设备和人员都得到控制,使微生物和微粒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

顾客投诉: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ω 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的行为。

忠告性通知:在医疗器械交付后,由生产企业发布的通∑知,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和/或建议宜采取】的措施:

-医疗器械∏使用;

-医疗器械的∏改动;

-医疗器械返回生产企业;或

-医疗器械的销毁。

标记:书写、印刷或图示物。   

-标帖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或

-随附于医疗器械;

有关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的资料,但不包括货运文件。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监视过程:确定过程符合性的一组操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在本附々则中未列出的术语与GB/T 19001族标准〓中术语通用。

第一百零七条  生产企业可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确定不适用的条◎款,并说明不适用的合理性。

第一百零㊣ 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

释。

第一百零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ⅩⅩⅩⅩ年ⅩⅩ月起施行。


附录     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一、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中应当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以保证医疗器械不受污染或能有效排除污染。

二、主要与骨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三、主要与组织和组织液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四、主要与血●液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生产区域应不低于10,000级洁净度级别。

五、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均应在不低▲于300,0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企业应对与人体损伤表面接触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精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所要求的环境进行必要的验证、确认。

六、与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应采取措施,使包装材料达到相应的洁净程度和无菌要求,并经々过验证,若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0,000洁净室(区)内生产。

七、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

八、洁净工作服清洗、干燥和穿洁净工作服室、专用工位器具的末道清洗与消毒的区域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低于生产区一个级别。无菌工作服的整理、灭菌后的贮存应在10,000级洁净室(区)内。

九、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级别

   

尘粒最大ㄨ允许数/立方米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0.5mm

   

≥5mm

   

浮游菌/立方米

   

沉降菌/皿

   

100级

   

3,500

   

0

   

5

   

l

   

10,000级

   

350,0O0

   

2,000

   

100

   

3

   

1OO,000级

   

3,500,000

   

20,000

   

500

   

10

   

300,000级

   

10,500,000

   

60,00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