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高度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是肝细胞癌(HCC)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5-羟甲基胞嘧啶(5hmC)高通量检测技术被证明是一种发现肿瘤标志物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张玮教授合作,将外周血5hmC 检测技术引入肝癌领域。研究团队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在高危人群中早期检测HCC的非侵入性方法,而且检测到的肝癌可以手术切除治疗。论文7月29日在线发表于《消化道》(Gut)杂志。

QQ截图20190822102409.jpg

图1 不同组别的5hmC模型评分分布

研究团队应用5hmC-Seal技术对2544例受试者的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其中1204 例为HCC 患者、39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或肝硬化(LC)患者、958例健康或肝脏良性病变人群。利用弹性网络正则化方法选择特征并进行病例对照分析,建立早期HCC的诊断模型。

来自肝癌患者的5hmC-Seal数据显示,全基因组范围内分布着丰富的肝源性增强子标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筛选出32个标志物的组合,并建立了32基因诊断模型。该诊断模型可根据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准确区分早期HCC(0/A 期)与非HCC 患者[ 线下面积(AUC)为88.4%],检测效能优于甲胎蛋白(AFP)。除可以检测早期肝癌或小肿瘤(如≤2.0 cm)外,基于5hmC的诊断模型在既往有慢乙肝或肝硬化病史的高危人群中发现早期肝癌的能力也显著优于AFP(AUC为84.6%)。此外,该模型对HCC的早期诊断不受潜在混杂因素(如吸烟、饮酒史等)的影响。

结肠切除围手术期

是否需要常规接受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

长期以来,机械性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MOABP)被认为是结直肠手术的“标准围手术期处理方式”。有回顾性研究♀显示,与不使用肠道准备(NBP)的患者相比,机械性肠道准备联合口服〖抗生素可减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s)发生率,但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近日,芬兰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准备未能显著降低结肠手术患者术后SSIs或总体并发症。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重新考虑结肠切除术患者常规接受MOABP这一建议。论文8月8 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QQ截图20190822104643.jpg

该项多中心、平行、单盲试验纳入自2016年5月17日至2018年8月20日来自芬兰四家医院的接受结肠切除术患者396 例,按1 ∶ 1比例随机分为MOABP组(196 例)和NBP 组(208例)。MOABP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天下午6点前服用2 L聚乙二醇和1 L透明液体准备肠道;术前一天晚上7点口服2 g新霉素,晚上11点口服2 g甲硝唑。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术后30天内的SSIs发生率。

结果显示,13例(7%)MOABP 组患者出现SSIs,NBP组中有21例(11%)检测到SSIs[比值比(OR)为1.65,P=1.17];MOABP 组患者中7例(4%)吻合口裂开,16例(8%)需要再次手术;NBP 组8 例(4%)患者报告了吻合口裂开,13例(7%)需要再次手术。术后30天内,NBP组2例死亡,MOABP组无死亡。

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

熊去氧胆酸治疗不能改善围产期不良结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以瘙痒和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为主要特征,与患者死产、早产和新生儿入院率增加相关。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其他肝脏疾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常用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但尚缺乏临床证据支持。近日,英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UDCA并不能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围产期不良结局,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应该重新考虑这类患者对UDCA的常规使用。论文8月1 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该项双盲、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自2015年12 月23 日至2018 年8月7日纳ω入来自33家医院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龄20周到40周零6天,有单胎或双胎妊娠)605例,随机接受UDCA或安慰剂(500 mg,bid)。主要研究终点为围产期死亡(包括宫内胎儿死亡或出生后7天新生儿死亡)、早产(小于37周妊娠)或新生儿住院至少4 h。

研究结果显示,UDCA组患者所生婴儿中,23%(74例/322例)发生主要临床终点事□ 件,安慰剂组患者所生318例婴儿中85例(27%)发生主要临床终点[ 校正风险比(RR)为0.85];UDCA治疗组报告2例严重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报告了6例,但均与治疗无关。

QQ截图20190822104800.jpg

Gastroenterology:UEMR或可提高肠息肉的切除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结合黏膜下注射是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当息肉直径超过10 mm时,整块切除率降低,局部切除又可增加局部复发。水下EMR(UEMR)是一种有效的结直肠广基息肉切除技术。

近日,日本一项研究显示,在不增加不良事件或手术时间的情况下,UEMR可显著增加10 mm~20 mm结直肠广基病变的完整切除(R0切除)率。论文发表于《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8月刊。

该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16 年2 月至2017 年12 月共纳入经内镜诊断为中等大小(10 mm~20 mm)结直肠广基病变的患者210例,随机接受UEMR(108例)和传统EMR(CEMR,102例)治疗。UEMR手术将整个管腔浸入水中,在不注射生理盐水的情况下切除病变。研究主要终点为各组间R0 切除率差异。R0切除定义为整块切除标本在组织学水平达到切缘阴性。

结果显示,UEMR组R0 切除率为69% ,而CEMR 组为50% (P=0.011);UEMR 组整块切除率为89%,CEMR组为75%(P=0.007)。组间中位手术时间(165 s 对175s)和不良事件发生率(UEMR组为2.8%,CEMR组2.0%)均无显著性差异。

QQ截图20190822105005.jpg

5岁前麸质摄入量与遗传易感

儿童乳糜泻患病风险相关

乳糜泻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肠病,由遗传易感个体摄入麸质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多数幼年时期发病。近日瑞典一项研究结果发现,5岁以前高麸质摄入可能与遗传易感儿童乳糜泻自身免疫和乳糜泻风险增加相关。论文8 月13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该项前瞻性、观察性出生队列研究(TEDDY研究)自2004 年至2010年招募了6605名携带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1型糖尿病和乳糜泻相关)的新生儿,从2岁起每年进行组织谷氨酰胺转氨酶自身抗体筛⌒查,并统计麸质摄入量。研究主要终点是乳糜泻自身免疫,定义为连续2次组织谷氨酰胺转氨酶自身抗体阳性。

中位随访9 年结果显示,1216例(18%)幼儿发展为乳糜泻自身免疫,447例(7%)确诊乳糜泻,且两个终点的发生率都在2~3 岁时达到峰值。麸质摄入量增加与乳糜泻自身免疫风险增加相关[风险比(HR)为1.30;如果3岁时摄入参考量的麸质,患病绝对风险为28.1%;麸质摄入量比参考量高1 g/d,患病绝对风险为34.2%;绝对风险差值为6.1%]。同时,麸质摄入量增加1g/d 也与幼儿发生乳糜泻风险增加相关(HR=1.50,3岁时摄入参考量的麸质,患病绝对风险为20.7%;麸质摄入量比参考量高1 g/d,患病绝对风险为27.9%;绝对风险差值为7.2%]。

QQ截图20190822105113.jpg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这篇文章对您的临床工作是否有帮助?(最多投1项)

  • 1.是

    当前票数:1票

  • 2.否

    当前票数:0票

投票